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//讀書心得(1)


「整理」要當作一回事

認為「整理不是學來的,是熟能生巧」的想法已經深植人心


家裡不教:
沒有「家傳整理法」這樣的事
幾乎所有的人都是用自己的方法在整理。

家政課不教:
家政課重點在烹飪、裁縫,卻一直略過整理
就連號稱「學過整理的人」,也不會整理

真的是熟能生巧嗎?
那五十幾歲的媽媽應該可以把家裡整理得很好才對!但是卻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所以,整理不是熟能生巧,而是一件要好好重新定義在人們心中的事。


不要被騙了的假象

1. 一口氣整理完又會變亂→只要方法用對,就不會變亂
2. 每天整理一點,就可以整理好→習慣讓你不可能這樣。用對方法→改變意識→改變習慣
3. 不要追求完美,慢慢整理,一天丟一樣東西吧!→整理不徹底,就永遠無法整理好

整理只做兩件事,誰都可以徹底整理
1. 判斷物品是否要丟掉
2. 決定物品的定位


再次啓動人生的一刻:整理

房間混亂的來源,是心呀!
弄亂這種行為,是人類要逃避現實的防禦本能。
唯有整理好一切,你就被迫面對人生要前進的路。

整理不過是手段,整理本身並不是目的,真正的目的應該是整理之後,該如何生活下去,不是嗎?


收納 = 堆東西 ≠ 整理

人類是避難就易的生物所以自然會被能夠即刻解決眼前混亂狀態的「便利」收法法所吸引。
收納的真相是「臨陣磨槍的的解決方法而已」

因為收納起來的都是不要的東西。

收納不要變成只是物品填裝作業,本質應該放在「整理」上。
整理的問題,如果只有「收納」這個解決方案,那麼乍看之下誤以為問題解決了,但是卻不是長久之計。

收納空間→一團亂→收納→收納空間→一團亂→收納.....

整理第一步:「丟」
一直到判斷的作業結束為止,在這之前,不可以收納。


不是「今天要整理這個房間」,而是要以「今天整理衣服」「明天整理書」的方式,一次整理整間房子的東西。

這和寫程式的過程有點相關,寫程式有一個原則就是相同功能的程式碼,不要分散在兩個以上的地方,以免在需要修改時,造成混亂。
大多數人的問題在於「東西太多」
東西不斷增加的原因,就是「沒有掌握自己現有物品的數量 」
「無法掌握自己現有物品數量」的原因,就是因為收納場所分散所致。

在「收納場所分散」的情況之下,還是要按「物品別」來整理。
因為人類的大腦無法將複雜的生活用品一次放進大腦思考,而整理正是將某類別的生活用品放進大腦思考,以降低整理的複雜度。



依個性調整「整理方法」,毫無意義

正是因為你這樣的個性,造就了今天的你,若就連整理都要遷就過去的自己,那麼整理當然不會讓你覺得煥然一新。

把「整理不好」的原因分類,該依據什麼基準才好呢?

依每個人的個性、血型、星座而調整「整理方法」
依你的個性就用這種方法的原因在於作者自己覺得以「整理專家」行走江湖,若能設法把客戶分類並隨之稍微改變整理方法或者說出很艱難的話,才會被稱讚:「不虧是專家呀」的心態。

不應該用個性這種籠統的標準,而應該以實際發生的現象來分類。

不會整理的類型,分成有沒有辦法丟東西的人,以及有沒有辦法物歸原位的人。
請畫一個十字,分成四個象限
水平的兩端寫上「有辦法丟東西的人」(右)、「沒辦法丟東西的人」(左)
垂直的兩端寫上「有辦法物歸原位的人」(上)、「沒辦法物歸原位的人」(下)

書中寫三種類型
「沒辦法丟東西的人」 = 有辦法物歸原位,卻沒辦法丟東西,不存在
「沒辦法物歸原位的人」 = 沒辦法物歸原位,卻有辦法丟東西,有一成
「既沒辦法丟東西也無法物歸原位的人」 = 如字面上的意思,有九成
在四個象限中,剩下的那種就是「有辦法丟東西,也有辦法物歸原位的人」

不存在的原因在於,沒辦法丟東西,有辦法物歸原位的人是擅長收納的人,久而久之東西一多,也就會變成沒辦法丟東西+沒辦法物歸原位了。

整理=「兩件事,一個原則」
兩件事:
丟東西
決定收納場所

一個原則:
先做完「丟東西」

剩下的取決於你追求的水準在哪裡而已。



「整理」是節日,不是每天都過的日子


整理有兩種:
  1. 節慶的整理 - 「高昂的情緒、在短時間內要完成」
  2. 日常的整理 - 「東西用完後,放回原位」
一生一次的節慶的整理,之後就不需要了。
整理一定有終點,當你決定好所有物品的定位,那一瞬間就是終點。

之後買東西時,就可以確定東西的定位再買下來。在購買的同時就已經整理了,當然再也不會亂。

在寫程式裡,「重構」的觀念很重要,尤其是在面對你自己的程式碼自己看不懂的時候,更是重要。重構的目的,在於讓人閱讀程式碼時,更加的輕鬆好讀。而且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「在新增加任何功能之前,務必先重構」在此和怦然心動的整理法則有著某種程度上的相似之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(什麼是留言欄訊息?)